聚碳酸酯、25037-45-0 CAS查询、聚碳酸酯物化性质

   2024-10-25 0
导读

中文名称:聚碳酸酯中文别名:双酚A型聚碳酸酯;聚碳酸酯;聚碳酸酯板;碳酸、4,4’-(1-甲基亚乙基)双苯酚的聚合物;PC聚碳酸酯树脂;

 

 中文名称: 聚碳酸酯  

 中文别名: 双酚A型聚碳酸酯;聚碳酸酯;聚碳酸酯板;碳酸、4,4’-(1-甲基亚乙基)双苯酚的聚合物;PC聚碳酸酯树脂;回收聚碳酸酯;2,2-双(4-羟基苯基)丙烷聚碳酸酯;聚双酚A碳酸酯  

 英文名称: Polycarbonate  

 英文别名: POLYCARBONATE STANDARD 50'000 FOR GPC;POLY(BISPHENOL A CARBONATE), MELT INDEX 7;POLYCARBONATE RESIN, SECONDARY STANDARD;POLYCARBONATE STANDARD 6'800, FOR GPC;POLYCARBONATE STANDARD 326, FOR GPC;POLYCARBONATE RESIN, SECONDARY STANDARD, MOLECULAR WEIGHT SERIES;POLYCARBONATE STANDARD 3'860 FOR GPC;POLYCARBONATE STANDARD 30'600, FOR GPC  

 CAS号: 25037-45-0  

 EINECS号: -  

 分子式: C16H18O5  

 分子量: 290.32  

 InChI: InChI=1/2C15H16O2.CH2O3/c2*1-15(2,11-3-7-13(16)8-4-11)12-5-9-14(17)10-6-12;2-1(3)4/h2*3-10,16-17H,1-2H3;(H2,2,3,4)/p-2  

 分子结构:  

 密度: 1.2 g/mL at 25 °C(lit.)  

 熔点: -220~230℃  

 沸点: -  

 闪点: -  

 折射率: n20/D 1.586  

 蒸汽压: -  

 物化性质: 无毒、无臭、无色至淡黄色透明的固体。 溶于二氯甲烷和对二恶烷,稍溶于芳烃和酮等。  

 产品用途: 聚碳酸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。其主要性能如下:
(1) 聚碳酸酯是一种无定形、无味、无臭无毒、透明的热塑性塑料。一般透光率为85%~ 90%,可以制成接近无色透明的制品,着色性好。
(2) 聚碳酸酯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是韧而刚,无缺口冲击强度达到4.5MPa,拉伸和弯曲强度与尼龙、聚甲醛相近,在热塑性塑料中名列前茅,接近玻璃纤维增强的酚醛或不饱和聚酯的水平,呈延性断裂。成型的零件可达到很精密的公差,并在很宽的变化范围内保持尺寸稳定性,成型收缩率恒定为0.5~0.7%,它还有突出的抗蠕变性能,且拉伸、弯曲、压缩强度与聚酯玻璃钢、尼龙66相当,但它断裂延伸率比尼龙小得的多。具有很高的弹性模量,在100℃以下其弹性模量对温度的敏感性很小。
(3) 聚碳酸酯的耐热性较好,可在-60~ 120℃下长期使用,热变形温度130~140℃,玻璃化温度149℃,无明显熔点,在220~230℃呈熔融状态,热分解温度>310℃。属自熄性树脂。
(4) 吸水率低,为0.16%,成型收缩率小,为 0.5%~0.6%,收缩均匀,尺寸稳定,可制造精密零件。
(5) 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和潮湿条件下具有良好而恒定的电绝缘性,耐电晕性。耐电弧性中等。
(6) 有良好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大气老化性能,能抵制日光、水和气温的激烈变化,对水、酸等稳定,但不耐碱、酮等介质,溶于氯化烃,长期浸入沸水中,易引起水解和开裂。
它的不足是耐疲劳强度低,耐应力开裂性差,对缺口很敏感,易产生应力开裂。
聚碳酸酯的用途很广,可用作机械零件,如齿轮、汽车外壳等。又因为它无毒可以做食品包装、餐具。由它制成的茶具与茶和咖啡接触,不会褪色或沾污,也不会影响食物原来的色和味。###用于制衬衫、床上用品、餐桌布、工作服布等###用作电子电气零部件、机械纺织工业零件、建筑结构件、航空透明材料及零部件、泡沫结构材料等  

 危险品标志: -  

 风险术语: -  

 安全术语: -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百科
  • baike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百科
本月点击排行
大家都在“看”
快速投稿

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,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,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!

我要投稿

投稿须知

手机扫一扫,查看资讯
手机扫一扫,掌上查看本条资讯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baike原创作品,作者: baike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yunshiji.cn/baike/show.php?itemid=13800170335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